美高梅·MGM(中国百科)官方网站-Macau Best Website

行业资讯

手机消费大爆炸时代,废旧手机电池该何去何从?

时间:2017-06-23 08:16:29  点击数: 11696 次

来源:中国电池网

        手机电池续航时间短是个“通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生活质量越来高,各种电子产品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需的生活用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群体的不断壮大,致使手机产品的更新换代随之加快,手机的款式、功能日新月异。然而,不管手机怎么更新换代、改头换面,哪怕是备受国人热捧的“苹果”系列,都具有一个“难以启齿的柔弱”——电池续航时间短。

       事实上,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现在的智能手机更新换代实在是太快,他们根本无法追赶上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于是,很多消费者只希望自己的智能手机能够拥有超长的待机时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通过智能手机更好的观看视频、浏览网页、微信聊天。

       那么,电池,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限制手机发展最重要的瓶颈,现代智能手机电池的体积占了手机40%的体积空间,而电量不足依然困扰着广大的消费者群体,手机还依然延续着一天一充或随身携带充电宝对其进行续电。

       试想:如果手机没有了电量的限制,那么CPU将不再因为功耗而被限制性能,手机将被做的越来越薄,手机厂商也会有更大胆的创新尝试。

 

        但是为什么手机电池这些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手机电池的容量提升到 3000 mAh 之后,就再难进步了,在此之前,主要的电池发展都源于使用了新材料,锂电池的应用后使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电池寿命极大的延长了。磷酸锂铁之父、现代电池发展的一名重要科学家约翰·古德伊夫教授表示,现在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改善锂电池的寿命。“元素周期表非常有限,” 古德伊夫说道,因此进步和提升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目前锂电池仍是手机电池的最佳选择,它安全,重量轻,记忆性强,现如今提高手机电池容量的方法主要是提高锂电池的密度和增加电池体积,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毕竟现在锂电池的密度已经接近其理论最大密度。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机电池都将会以锂电池为主,那么问题来了,随着手机使用范围的扩大,随之产生的废旧手机电池也在不断增长。

        手机电池的回收势在必行!

        锂离子电池能量高,工作寿命长,储能密度最高,质量轻,并且不容易产生记忆效应,可以即充即用,方便快捷,充放电次数多达1000 次以上。和镍镉,镍氢电池相比,它的污染是很小的。但随着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大量废弃的锂离子电池带来的恶略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事实证明,智能手机换代的热潮总是一浪高过一浪,这也意味着废旧手机电池正以成倍于手机的速度淘汰进入环境,而这些废弃物如果与生活垃圾一同处理,势必会给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潜在危害。并且手机废旧电池含有众多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如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恐会对人类的居住环境以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伤害。

        在国外,有些国家建立了电子垃圾方面的处理厂,这些处理工厂一般使用类似矿石冶炼的工艺,把废旧手机及其电池等电子垃圾加以粉碎、再分类后然后实现重新利用。而在我国,专业回收市场还不是很健全,并且缺乏一些真正有技术和相当规模的厂商。然而,值得高兴地是,我国还是存在一些凤毛麟角的企业,就如国内的知名企业邦普集团,在废旧电池回收与再利用上就有一定的造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废旧电池“定向循环”回收技术。那么,问题来了:何为“定向循环”?“定向循环技术”由邦普集团首次提出并申请商标与专利,据邦普余海军总经理介绍,定向循环不仅仅是一种应用在电池循环领域上的创新技术工艺,更是一种可运用在整体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其基本模式是“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原产品”,形成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高质的闭路循环系统,真正实现废电池“从来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定向路径。


        就目前而言,废旧手机暂时还没有列入国家电子产品管理名录名册,而生产者的责任制度建立还有待完善,因此,废旧手机电池生产企业、运营商都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责任做回收处理。没有资质的非法处理企业,往往会采用破坏性的处理方式来提取电池中的重金属,这样的话,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尤其是回收的废旧手机及其电池处理的非常不科学,甚至有的销售点,虽然设立了一些废旧电池回收箱或其他形式的回收点,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很少有人往里面投放手机废旧电池或其他配件。所以,结合手机电池潜在的自身价值和电池对环境和人体自身的影响,一旦回收再利用废旧手机电池,将会有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重价值。

       因此,进一步建立高效的回收机制也就刻不容缓。减少废旧电话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自身的身体健康,共同营造美好的绿色家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XML 地图